3 月 29, 2024

小英違章工廠成績單之三:是「納管」,還是「哪有在管」?

文字/攝影 張淑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

行政院原訂在七月初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整體違章工廠處理方向,由於遲至七月二日才將提案送出,來不及排入臨時會議程。接下來七、八月,行政院將繼續針對爭議較大的部分進行討論取得共識,本次決議將會決定未來違章工廠何去何從,及農地何時能回到健康安全的生產環境。

2010年,政府推出「臨時工廠登記制度」,允許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存的工廠,只要符合「經濟部認定」的低污染業別,取得環保、消安文件,即可取得「臨時工廠登記」,繼續經營至2017年6月2日,期間免受任何土地或建築相關行政裁罰。這個輔導機制在2014年修正,將7年輔導期展延為10年,直到2020年為止。如今,輔導期限將屆,行政院啟動新的違章工廠處理方案討論。

目前仍在實施中的主要有違章工廠清查、輔導合法經營、納管三大措施。施行至今成效如何?

三種輔導措施當中最保守的是納管。當工廠無法以其他方式輔導合法時,政府至少先將之納管,業者依法取得臨時工廠登記,可原地繼續經營十年,期間不受工業登記、建築、土地相關罰則的規範。這項消極的納管政策,輔導家數遠較其他積極性政策多了很多。

據經濟部資料,至2018年1月底,申請臨時工廠登記、接受納管的違章工廠有11,440家,其中7,182家已通過審核取得臨時廠登。

環團批評納管機制缺乏強制遷廠、轉型等配套,反倒成為違章工廠維持現狀、不需進行土地合法化的負面誘因,拿到了一個假合法身份,不必再面對進駐工業區的問題。

今年4月,在原本7年輔導期展延成10年之後,林岱樺、王惠美等立委再次提出修法延長至少5到10年,不走退場機制,要求再給業者一個喘息空間。

另外,臨時登記工廠必須是「低污染業別」,並取得環保、消安等文件才得申請。經濟部也一再宣稱臨登納管之後,可以管控違章工廠的環境危害。

但是,我們從「列管事業污染源裁處資料」來看,7千餘家的違章工廠,在取得臨時登記後,污染裁罰紀錄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個制度對於保護週邊生產環境與食材安全是否有幫助?取得臨登之前有248筆,取得之後增加為382筆。違規類型主要是未採行水污染防治措施,有可能是廢水處理設施不足,規格或操作不當,或未依規定進行監測或處理。

違章工廠接受政府輔導後,環境污染裁罰紀錄不減反增。(資料來源:環保署,環境資訊協會整理)

對此,經濟部回應已在2017-2018年度辦理訪視非屬低污染事業的臨登工廠,了解廠商的環境保護措施,未來修法時將考量對這類業者進行有條件資格限縮或附加負擔規定。

針對臨時登記工廠污染裁罰紀錄增加,經濟部則說多數污染裁罰金額低於30萬元者,屬非嚴重違規。取得臨登後才有裁罰紀錄,顯示納管後政府更容易掌握追蹤與管理。未來對於不符合環保規定的工廠也會積極取締,兼顧環境保護及經濟發展,這也是政府推動未登記工廠全面納管的目的。

小英的違章工廠成績單系列

說好的清查呢?
違章工廠輔導三少 變更少、遷廠少、轉型少
政府即報即拆,業者即填即蓋,比速度也比氣長
縣市稽查積極度與稽查效率
開發來了,生態回饋機制難產中
公民怎麼說 X 心理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