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違章工廠成績單之二:違章工廠輔導三少 變更少、遷廠少、轉型少
文字/攝影 張淑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研究員)
行政院原訂在七月初向立法院專案報告整體違章工廠處理方向,由於遲至七月二日才將提案送出,來不及排入臨時會議程。接下來七、八月,行政院將繼續針對爭議較大的部分進行討論取得共識,本次決議將會決定未來違章工廠何去何從,及農地何時能回到健康安全的生產環境。2010年,政府推出「臨時工廠登記制度」,允許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存的工廠,只要符合「經濟部認定」的低污染業別,取得環保、消安文件,即可取得「臨時工廠登記」,繼續經營至2017年6月2日,期間免受任何土地或建築相關行政裁罰。這個輔導機制在2014年修正,將7年輔導期展延為10年,直到2020年為止。如今,輔導期限將屆,行政院啟動新的違章工廠處理方案討論。
目前仍在實施中的主要有違章工廠清查、輔導合法經營、納管三大措施。施行至今成效如何?
據行政院所擬方案,違章工廠有三個途徑轉為合法經營:
(1) 群聚密度高的工廠可以劃定特定地區,進行現地變更。
(2) 無法進行變更者,則輔導遷到合法設廠土地。
(3) 或在原地輔導轉型為符合用地容許使用的項目(例如進行作物栽培的農業設施)。
2010年至今,各縣市成功輔導違章工廠合法經營家數如下:
縣市 現地變更家數 遷廠家數 轉型家數 台中市 1 1 0 彰化縣 1 4 0 桃園市 0 9 0 高雄市 3 6 0 台南市 1 3 1 新北市 0 0 0 屏東縣 1 1 0 雲林縣 0 0 0 苗栗縣 0 0 0 嘉義縣 0 1 0 新竹縣 0 0 0 南投縣 0 0 0 宜蘭縣 0 0 1 新竹市 0 2 0 花蓮縣 0 0 0 嘉義市 0 1 0 台東縣 0 0 0 嘉義市 0 0 0 台北市 0 2 11 總和 7 30 13
(資料來源:經濟部,環境資訊協會整理)
全部輔導成功家數只佔了經濟部認定應處理的違法工廠家數的千分之一。
特定地區辦理成功變更有7家廠商。特定地區屬於特許開發,全台劃設了將近550公頃的特定地區,共有709家違章工廠。經濟部表示,因為涉及使用分區或使用地變更作業,處理流程較為繁雜。過往辦理經驗較為不足,後續可望加速通過。但是環團認為,特定地區對業者釋放利多並不合理,裡面不僅有上市上櫃公司、外商公司,還有瀝青再製廠,和多次污染農業灌溉水的皮革廠。
遷廠及轉型家數總數43家。而且,這些遷廠或轉型成功的案例,多靠業者自行克服各種門檻。像是業者遷廠要面對到工業土地昂貴、產業區位選擇有限、購置廠房及設備資金龐大,甚至如何說動員工到新廠等問題,多靠工廠老闆自行解決,政府並沒有拿出配套方案來引導或協助業者完成進駐。
經濟部表示,目前成功案例的確比較少,未來清查出符合輔導資格的違章工廠家數後,行政院會共同來檢討比較有效促成遷廠轉型的配套方案。
用5%慢慢拼食安
農地上違章工廠一旦亂倒廢水、排廢氣,將對食安產生立即而直接的衝擊,政府一再承諾中高污染優先遷離農地。
遲至今年,經濟部方才展開對332家中高污染違章工廠的遷廠意願訪視工作。初期目標是在今年底前調查業者願意遷廠或轉型為相容使用的時間,依舊沒有提出相關配套,讓這些環境風險高的工廠「儘速」離開農地。
而這些遷廠訪視對象,多是遭到民眾檢舉或發生污染、公安事件列冊管理的廠家。此外還有多少沒被檢舉,不在政府列管名單上,但同樣也是需要優先處理的中高污染性違章工廠呢?
我們從稅籍推估,從事中高污染性製造加工的企業,有8,400家都沒有工廠登記。是否政府列管比例不到5%?用這樣的速度拼食安,可以嗎?
對此,經濟部回覆會請地方政府進行清查,對於違章工廠掌握更為清楚後,行政院會來討論可行的配套,改善遷廠轉型成效。中高污染性違章工廠如電鍍業,不會等到清查檢討完才開始處理,先完成清查者會先啟動相關作業。經驗推估這類工廠所佔比例不會超過所有違章工廠的1%,如以總量3.9萬來算,中高污染性違章工廠差不多就是390家,不會到8千多家那麼多。所謂「污染性工廠」的判定會從現況製程比例、自己接單還是別人的單、量多量少來做綜合判斷。像目前列管的330家污染性違章工廠,實際清查後,只有不到200家是真正在做電鍍。